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論文導讀分析-眷村文化與眷村研究:問題與展望

眷村文化與眷村研究:問題與展望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culture and The study :

The The study and Prospect


摘要

本篇論文描述眷村文化保存與眷村研究的現況,探討眷村文化與眷村研究未來的發展方向。本文認為,眷村文化的保存不能只限於文化館舍的建立與管理,也不能只停留在眷村文化節慶活動的舉辦。文史工作人士與社會科學學者或許可以認真思考眷村文化與眷村研究引發的研究議題,包括空間政策、空間規劃對眷村住戶及其後代社會關係與自我認同的影響。

前言

眷村是台灣二次大戰之後特有的社會現象,不但增富台灣的文化內涵,在台灣族群關係中的角色、地位也值得研究。文學作家與文學評論以眷村概念為核心,從事眷村文學的文本建構與文本分析。族群與族群關係研究專家把眷村納入族群研究的對象,將眷村住民及其後代(第二代、第三代)視為台灣四大族群之一。都市計畫專家把眷村改建、遷建當做都市更新的工作議題之一。文史工作者與中央、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門則著重眷村文化(物)的保存(史料彙整與田野調查等)與相關文化活動的舉辦。眷村文化的保存與重建也因此停留在硬體建設與活動辦理,缺乏廣闊深厚的基礎。本篇論文的目的即是檢視眷村的現況,探討眷村研究的未來。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以次級資料分析(secondary data analysis)與訪談法為主。次級資料包括官方統計資料、相關研究文獻與報章雜誌的報導,訪談對象包括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官員與桃園縣龜山鄉千禧新村部分前眷村住戶。

眷村現況與發展

根據官方資料截至2006年7月底,全台灣共有888個眷村。從縣市分佈來看,台北市最多,有189個。其次是台北縣(96個)、台中市(86個)與桃園縣(83個)金門、連江兩縣沒有眷村。從軍種來看,陸軍最多(310個),其次是空軍(266個)與後備(118個),不過,因歷史因素與社會變遷快速,眷村的統計資料多半是近似值,難有精確數字。眷村總數有所出入,改建與遷建的統計資料與狀況自然更加複雜。例如,國防部資料顯示桃園縣龜山鄉憲光二村已經改建,但經過桃園縣政府文化局與地方文史工作者緊急搶救,憲光二村已緊急保留,並未全部拆除改建,只是住戶全部搬走。

全台灣有關眷村的研究大概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眷村文學。眷村文學中最著名者,當為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1992)(小說集),以及針對該書與相關主題小說的文學評論。眷村文學看似與眷村研究沒有太大的關係,實際上卻為眷村研究的社會分析提供豐富的文本與脈絡。第二類是眷村史,包括口述歷史、回憶錄、紀錄片、田野調查、照片、雜文 等。第三類是眷村改建與隨之而來的各種議題(工程專業、都市發展、活化等),有的偏技術性,有的學術性較強。

眷村文化與眷村研究的未來

眷村研究未來的發展可以從兩個方向來看,一是眷村文化在文化政策中的地 位,二是眷村與族群關係的研究。在眷村與文化政策的關係方面,目前眷村文化的保存大體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舊有眷舍建物的保存與活化使用,另一種是以眷村概念為核心的文化節慶活動。前者可以上述實體眷村建築的保存與活化為主,後者則以政府自辦與委辦的活動為主,如眷村文化節、懷舊文物展(包括照片與舊物)、眷村美食節為代表。目前眷村文化保存有三大問題。

第一,眷村文物大量流失。政府的重點在於儘快拆除老舊眷村,改建國宅或新大樓,幾乎不重視眷村文 物保存問題。

第二,雖然許多地方政府文化局積極推動建立眷村文化館舍,但若館舍委託給民間人士或文史工作者經營管理,很可能面臨財力、人力不足的問題,以致於缺乏有系統的規劃、整理與維護。

第三,眷村的改建雖然解決眷舍破舊的問題,但社會互動與眷村認同的問題 隨之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世代的成長與流動(階級流動與住居地的搬遷),以及建物的老化與眷村的改建政策,水平的社會關係網絡被新建社區公寓與國宅的垂直空間切斷,只能透過人際交往與自治會、委員會的組織、社區公共活動空間,以及定期的眷村文化活動或節慶,勉強維繫,重建眷村的歷史記憶。有些改建的社區或國宅是由各眷村遷入,是否能形成新的眷村認同與社會網絡,新世代是否還認同眷村父祖輩的原鄉,也都是值得討論與探討的


總結

眷村的改建與遷建已是必然的趨勢,關鍵的問題是眷村文化與眷村研究該如何發展?眷村的文物流失與眷村文化館舍的經營問題在在值得重視,但眷村文化的保存是否只能透過眷村文化館舍與眷村文化節慶,值得考量。
本論文研究指出眷村文化若要可長可久,避免形式主義,可能需要跨領域的、跨學科的眷村研究,參考歐美對新移民第二代的社會研究,閱讀國內眷村文學作者的作品,設定研究議程與重要的研究議題。例如,眷村第二代如何定義?眷村住戶與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的集體歷史記憶與認同有什麼異同?針對這些相關的研究問題,進行質與量的分析,眷村文化保存與更新的基礎或許可以更加穩固,更加深入。



資料來源:
眷村文化與眷村研究:問題與展望
Military Dependent’s village culture and The study :

The The study and Prospect
研究者:
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敎授兼系主任:王佳煌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一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